5月16日,由研工部、研究生院、校研究生会组织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在成都校区举行。研工部部长李武生,研究生院思政科科长唐骄萍,来自10余个学院的研究生代表以及团学组织学生干部共计30余人,在成都校区设置线下分会场,集中观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会”,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结合自身科研经历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分享。
在宣讲会上,张福锁院士就“解民生,治学问”的科技小院,开展专题报告。张福锁院士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表示衷心高兴,深受鼓舞。他深刻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也回顾了科技小院的创办发展历程,使大家对于小院的发展模式、对社会生产实践的作用有了更深入了解。张福锁院士也对科技小院下一步发展新范式、创新理念精神做出详细阐述,他指出科技小院是一个把高校、科技单位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转化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惠及到广大农民的生活实际。同时,张福锁院士鼓励各位青年人才“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给全人类”,零距离服务农民,真真正正地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科技小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于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的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模式——由研究生驻扎生产一线,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十几年的探索让科技小院结出累累硕果——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张福锁院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上。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加入其中。科技小院模式也被推广到老挝和非洲地区的8个国家。科技小院已成为促进农产品增收、农业增值的有力支撑,更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科技小院建设,川农大在行动”
目前,四川省共有20个予以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我校有“四川安岳柠檬科技小院”“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四川邛崃蜜蜂科技小院”等9个小院上榜。
科研之路并不孤独。动物科技学院的杨松川作为四川东坡鹌鹑科技小院的一枚萌新,提到自己最初加入小院时,常感到科研的孤独,然而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以及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小院的回信,使他觉得自己被寄予厚望,自己增添了干劲。杨松川表示,“科技小院”这一模式既为公司实现创收,也为农民谋得福利,学生也学习锻炼并收获科研成果,是一个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平台,非常值得推广。
奇迹是给有准备的人。园艺学院蒲江果业科技小院的王铁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张福锁院士面对面交流的经历,使得参会同学身临其境。他分享道,在向张院士汇报的前一周,自己紧张得几乎睡不着觉,没想到汇报结束后,张院士竟主动联系他,对该课题给予肯定,并希望他用将来的几年时间将该问题研究透彻,这令王铁备受鼓舞。此后,他也一直立足社会实际的产业需求进行课题研究,发表多篇优质文章,顺利取得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王铁鼓励在场的研究生们,勇做科研生力军,把科研当作手段,为产业做出微薄贡献,哪怕只是解决一个农民的问题,这三年研究生也将青春无悔。
“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研究生要多走出学校。绵竹猕猴桃科技小院的陈大刚提到,科技小院与大学舒适的生活不同,加入科技小院就如同步入社会,有规范的上下班制度,过程较为辛苦,但所得收获与付出是成正比的。研究生的培养是高纬度、多层次的,因此他鼓励大家要多与社会接触,不怕吃苦,做好科研,为毕业打下坚实基础。
人文社科也可以为广袤的乡村做出贡献。四川邛崃蜜蜂科技小院的邓杰豪分享了自己曾经的困惑:其他自然学科的小院具有科技优势,能够对农业生产方面产生直接经济价值,而人文社科在科研过程能产生什么价值?但随着在科技小院中的探索学习,他逐渐认识到,可以从蜜蜂育种、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销售等产业环节入手,打通全产业链,从而实现综合价值。他在科技小院感触最深的便是可以与蜂农交流,将自身所学转化为实际效益,帮助农户解决问题,为社会服务。
研工部部长李武生进行总结发言时,提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既是对科技小院模式的肯定,也是对全国各涉农高校学子给予厚望。他为这些沉甸甸的成绩中有川农学子的一份而感到荣幸,并对所有同学提出两点期望:一是要深入生产一线寻找真问题,善于从小事入手,打开对社会生产、科学研究的大视野,持之以恒、穷经究理做出大学问。二是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扎根广袤的乡村大地,在服务乡村、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历练成长,努力成为服务社会的国之栋梁。
据悉,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切实增强入脑入心的学习实效,在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农林高校资源与环境类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会”,来自全国20多所农林高校的师生们一同参加线上会议。